2009年4月22日星期三

青苔 (DVD)

由兼編劇及導演於一身的郭子健領軍的這齣《青苔》,的確透過鏡頭創出了一個獨有的空間。青苔,喻意生命力強的低等生命。而儘管本片的鏡頭及內容,都帶有很多其他人的影子,但整體而言,卻仍算流暢、平穩。電影不避嫌,血腥、色情俱備,述事與拍攝手法與近年香港的男性電影接近。而電影隱含的主題,「沉淪與地獄」的定調,則與幾年前的《旺角黑夜》異常接近。而負責推進劇情發展的「意外與巧合」,甚至是「悲劇」結局的安排,又與之前的《野良 犬》有幾分相似。主角都不是討好的角色。而當中對南亞裔人士的描述,更有「誤導性」。說得好聽一點,這片是以「男性獨有血腥美學」觀點來拍攝;說得坦白一些,此片適合「情色暴力型」男觀眾。值得一提的,是筆者於電影中途竟發現了久未露面的劉錦玲在飾演閒色護士,也真的不知道是否應該佩服她的專業與興緻……。

2009年4月19日星期日

大耳仔走天涯 (DVD)

根據喬瑟夫坎伯(Joseph Campbell)的說法,神話就是冒險,而所有英雄的冒險,其實都是每個人內心的冒險。問題祇是我們自己未必知曉及察覺。《大耳仔走天涯》的結構,跟傳統的童話、神話故事,並沒有兩樣。《大》片吸引觀眾入場的,自然是那些漂亮動畫、人物造型與及明星配音。而電影同時也教曉了家長觀眾,究竟應該怎樣去把故事說得豐富一些。故事雖然都在預期之中,但也符合了觀眾的要求。適宜合家歡,一齊觀看。

非誠勿擾 (DVD)

《海角七號》與《非誠勿擾》在香港票房的表現,提醒了電影界及文化界,就算是非常接近的文化區域,觀眾的口味、品味及反應,也可以很不一樣。在一處地方獲得巨大成功,並不能保證在另一處地方的不失敗。故此,不同地區的創作人,實在有必要針對特定的觀眾群,去構思自己的作品。比如作為國內票房保證,《非誠勿擾》的導演馮小剛,對掌握國內觀眾口味及要求,就非常準繩。由劇情開始的「暴發戶說英語」的幽默,到葛優所飾演的「單身男人求偶廣告」讀白,再到眾多女串星的「應徵登場笑話」,都瞄準了國內中產的特殊情況。這兩加上漂亮的外景,與及攝影師對顏色掌握的超凡功力,要吸引國內觀眾入場,自然不是難事。然而,這對過了「經濟起飛」階段、「不愁沒有女人」與及「愛情已非全部」的香港電影入場觀眾群來說,以上各點卻恰恰缺少了「共鳴」。此外,葛優是否像香港人心目中的「中產」,而舒淇又是否香港人心目中的美女,筆者也有保留。簡單一句,《非》片在香港票房之慘敗,實非戰之罪。

2009年4月13日星期一

相思光年〔又名:蜥蜴〕(Love Phobia)〔DVD〕

由姜志恩導演,姜蕙姃及曹承佑主演的這齣電影,撇除典型韓片公式的絕症悲情外,拍得實在漂亮。導演除了純熟地運作各式電影符號外,掌握電影的節奏,亦恰到好處。配樂悅耳及自然之餘,畫面也間歇地呈上輕鬆的段落。電影中的小女孩,甜美可愛,而曹承佑的演繹亦出色。美中不足的,還有姜蕙姃的髮型,來得實在太老套。故事尚算合理,可以一看。

2009年4月12日星期日

地球停轉日 (DVD)

筆者幾時都覺得,荷里活到今時今日最出色的,仍然是科幻視覺特技。像這齣《地球停轉日》,世界上又有幾多個國家能夠拍得出來?當然,類似的訊息與橋段,強調人的邪惡與善良二元特性,日本特撮片,時不時都會出現。但能拍出如此規模與氣勢的,就真的非荷里活莫屬。原裝電影版,拍於1952年。是次版本保存了當中的神髓,並加入了時代的元素。而如果說,電影是透過鏡頭去說話的話,那麼,這部科幻片就一定是當中的典型代表之一。奇洛李維斯仍然是奇洛李維斯,在一個定鏡裡,觀眾幾乎不可能認得出他究竟在飾演那個角色,同一表情、同一語氣、同一服飾、同一動作,在幾部電影裡,重複又重複地出現。而除了一個「酷」字外,真的不懂得怎去形容他。值得欣賞的,是電影順道解釋了有關外星人的許多謎團,像「球型不知明飛行物體」、「人形機械人」、「擁有人類身軀的外星人」及「外星派進地球的間諜」等。而電影祇找個女部長來嬉戲一番,卻沒有直接拿美國總統出氣,亦算是給筆者一個意料之外。

黑幫有個荷里活 (The Magic Hour) 〔DVD〕

像兩年前,由詹瑞文擔綱演出的港產片《戲王之王》一樣,日本電影《黑幫有個荷里活》也是透過誇張、胡鬧的戲情去探索演技與電影的「灰諧」一面。而且,二者也不約而同地,舞台元素極濃,由佈景、人物造形到演繹方法,都彷彿帶著濃濃舞台劇的影子。劇情無無聊聊,旨在製造一個喜劇處境。幾位主角都使用喜劇的誇張演法,但是否能帶動預期中的效果,則筆者很有保留。喜劇、趣劇或灰諧劇的劇本,其實是很難掌握的。而好的喜劇電影,就更能造就。人物造型與演繹,決定了一半成敗;而餘下的,就是劇情能否感動觀眾。可惜的是,《黑》片在這兩方面的火候,都沒有到家,令觀眾空有期望。真懷念像《五個相撲的少年》和《談談情、跳跳舞》等的日本喜劇佳作。

2009年4月7日星期二

救人七命 (Seven Pounds) 〔DVD〕

無可否認,韋史密夫是一個很勤力的演員,並一次又一次地去挑戰自己。令人知道他不止能演喜劇與動作場面,也能演繹悲劇與內心戲。於筆者的眼中看來,《救人七命》的配樂特別好,能由頭到尾保持著一股沉鬱的情調。而選角方面,亦能配合劇情,令觀眾免受無謂視覺滋擾。說坦白,電影原意是悲情的,劇本也算認真,而且由頭到尾的格局部署都算嚴謹。然而,稍具批判頭腦的觀眾卻會覺得電影的起點與結局,都有重大缺陷。電影說,主角為了彌補自己因在駕駛時使用手提電話所引致的「七人死亡事件」的過錯,決定自殺,並在此之前,用自己的一切去幫助七個須要幫助的人。但奇怪的人,他的一位朋友知道此事後,卻仍會協助他。而且,主角的「求死」意志,竟能在他「愛」上女主角後,也仍然發揮作用。主角既能準確預測被幫助者的需要,又能知道自己的器官不會被排斥?更甚的是,悲劇的起點,祇不過是源自工作上需要的一個「來電」,而不是更大罪疚的嬉戲或醉酒?電影結局,其實都在預期之中,算是勉強合格。可以一看。

2009年4月3日星期五

殊不簡單 W. (電影)

以過去八年來「全球頭號恐怖份子」,前美國總統喬治布殊為題材的文章、雜誌、書籍及電影,從不缺乏。而當中拿他開玩笑、嘲弄及諷刺的,亦多的是。這部由布殊耶魯大學的同級同學,擅於拍越戰,與及曾經執導過以甘乃迪和尼克遜兩位總統作題材的電影的兩屆金像獎導演 - 奧利華史東的最新作品,自然是其中之一。電影以旁觀敘事手法處理,由布殊的年青年代,一直說到最近的日子。然而由於鏡頭左穿右插,而且橫跨幾十年的光景,偶爾倒敘,偶爾插敘,令不熟悉布殊背景的觀眾,很多時會看到一頭霧水。尚幸的是,美國以「擁有強大武器」為藉口來進攻伊拉克的「鬧劇」,在電影中仍能佔據一定位置,令大部分非美國觀眾,仍能勉強看得明白。電影的賣點,似在從心理的角度去分析布殊,暗示他其實很平庸,也很自卑,而且更是活在「被父親蔑視」的陰影裡。而電影透過球場首尾相呼應的一幕,亦替布殊的總統生涯,下了一個最幽默的註腳。電影整體,並非上佳之作,人物造型亦比預期中失色。在美國本土票房的累積,都僅屬一般;而基於政治上的隔膜,這齣電影在香港市場,恐怕亦難有作為。至於所謂有港星的參與演出,說起來亦祇屬「得啖笑」。可以不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