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8月24日星期五

異能感應 (電影)

以探索鬼怪靈異為晃子的電影,數以百計。而儘管這齣《異能感應》,請來羅拔迪尼路薛歌妮韋花兩位重量級明星來助陣,結局又安排男主角施利安梅菲以作為超能力者的「自我懺悔與救贖」的形式結終。然而,以戲論戲,《異能感應》的整體表現,祇屬一般。

電影的敗筆,是跟足這類電影的公式去拍。故事開始時,大玩科學偵破,否定「異能」,然後卻留下一條「似是而非」的伏線(與謎團),但最終卻是還原基本步,擁抱「超能力」。叫觀眾一切都盡在預期之內,毫無驚喜可言。

造成這個現象的原因之一,極可能是因為編劇對「超能力」的認識,非常有限,資料搜集不足,所以草草地創造了一個「通靈大師」,讓他一個人擁有一切「難以解釋」的超能力就算,企圖蒙混過關,懶理真實世界裡(聲稱)擁有超能力者的分門別類。而原因之二,是在電影的造就過程當中,觀眾看不到任何對人物、角色的深刻描述,一切都浮光掠影。此外,劇情不可解的地方,亦罄竹難書。

心理學家偵破偽裝超能力者騙局的故事,令筆者想起英國大眾心理學教授理查德懷斯曼的《超自然心理學》一書,也令筆者想起最近在明珠台播放的《讀心術》節目。而電影當中多次無必要地醜化及矮化大學裡的超能力科學研究人員,則讓筆者感到莫明其妙。

預告片

相關連結

2012年8月20日星期一

新宇宙威龍 (電影)

這是一個關於「身份」、改編自名家Philip K. Dick的一個短篇小說的故事。一個活在「未來世界」的普通工人,在生活苦無突破的情況下,嘗試參加「植入記憶」公司所開發的虛擬旅程,並把角色、情景設定為特務與冒險。一段擬幻似真的旅程,於是展開。

 撇開因為阿諾舒華辛力加1990年版舊戲名翻譯所造成的先天制肘,TOTAL RECALL香港版《新宇宙威龍》戲裡的中文字幕翻譯,也令人失笑。比如:把RECALL譯作「記得」而不是「憶起」或「回溯」,明顯地就是道地粵語的最傳神演譯。

 新宇宙威龍》的故事,跟舊版比較,最主要的分別,在於故事的發生地點,都設定在地球,把舊版火星上發生的情節全部改寫。而全片唯一的「宇宙人」,則是一名無關痛癢的三個乳房的艷女郎。意識方面,新版則借用了「反 / 殖民主義」作晃子,藉此製造出「必要」的英雄。

 幾個主角哥連費路姬蒂碧金莎謝茜嘉貝兒尚算稱職,雖然都不屬頂級的俊男美女,但身手卻頗見俐落,且由頭打到尾,符合了動作片最低限度的要求。而由電腦特技締造出來的「未來世界」,亦滿足了入場觀眾這方面的需要。

 「虛假 / 植入記憶」是《新宇宙威龍》最大的把玩元素。可惜真真假假,有舊作及其它類似電影的珠玉在前,《新宇宙威龍》祇能算是不過不失。

 以科幻動作電影而言,可以入場一看!



預告片

2012年8月13日星期一

低俗喜劇 (電影)

這是彭浩翔事先張揚,強調「真人真事」與及以「香港()口味取向 + 粗口 + 性」作招徠的電影。友人紀陶提醒筆者,觀看時要不忘佛洛依德精神分析學上的「口腔期」概念,與及要欣賞彭浩翔不斷嚐試「透過電影與八、九十後溝通」的努力。

然而,於筆者而言,卻更著重電影創作背後所渲洩的「心理怨氣」與「社會荒謬」。要知,若不是時下的香港社會變得如此古怪,《低俗喜劇》的劇本就根本不可能冒出頭來。

以香港「八、九十後」現時的生存處境來看,學歷愈推愈高。大學一畢業,就已經負債纍纍。入職薪酬雖微薄,然而工作的要求卻無止境。升職加薪的機會,微乎其微,但一身兼多職,或間歇性失業的情況,卻非常普遍。試問心裡的鬱結,不透過道道地地的「粗口」,又如何能發洩
出來?況且,喜劇理論亦一早明言,在公眾場合聽到有人大聲說粗口,能讓人有種釋放的感覺,繼而開懷大笑。

而爭取國內投資的一段,除了「性意識的彰顯」與「精神上的自慰」外,也突顯了香港人對國內同胞(暴龍及其手下為代表)的「困惑」與「不滿」。而電影鏡頭前,對女性大脯乳的崇拜(爆炸糖為代表),也流露了香港一眾宅男的「有待慰藉」。祇可惜,人窮志短,不能不「低頭」;而稍有條件的女性,又大都祇會跟從「社會既定的金權遊戲規則」去玩。

戲中戲,著現場技術員暫停攝錄的一場,清楚顯示彭浩翔很了解年輕一代人的思維及「低頭族」開放資訊的模式。而彭浩翔以戲名及電影開始的一段,幾度強調「低俗」,也許亦祇是指出時下所謂「高高在上的正人君子」(鄭教授為代表)的虛偽與「遠離現實」。

整體而言,驚喜雖然不多,男性角度取向,但仍可看到鬼才導演的創意與渾然天成。值得支持!



預告片
http://www.youtube.com/watch?v=GhQbaiMWSKc

2012年8月5日星期日

蝙蝠俠:夜神起義 (電影)

說坦白,要看懂這齣《蝙蝠俠:夜神起義》,要比預期中困難。以不同層次的要求而言,包括:對人性恐懼、軟弱與幽暗面,要有一定的經歷;對美國漫畫背後的文化邏輯,要有不錯的認知;對《蝙蝠俠》漫畫本身,要有充分的暸解;與及對由基斯杜化路蘭執導,由基斯頓比爾擔正,從2005年《蝙蝠俠:俠影之謎》算起,經2008年《蝙蝠俠:黑夜之神》,再到今次的三部曲故事,要瞭如指掌。

而在這次出現的「前後伏線」與「象徵符號」,也不少。最明顯不過的,自然是由第一部曲起,已出現過的枯井、蝙蝠與「忍者大師 / 影武者集團」。悉心商業考慮的配角,如:「貓女」(安妮夏菲維 )(日後的)「羅賓」(祖瑟哥頓利維 ),都能發揮效用。而《蝙蝠俠》每集的招牌新式武器:今集的高速穩定的「電單車」和陸空兩用無敵戰機」,亦讓人醒神。

在一百六十分鐘的電影播放時間裡,前段節奏較慢,中段起則逐漸緊湊。而儘管結局一如所料,蝙蝠俠最終戰勝邪惡,高譚市(葛咸城)回復平靜。然而,電影途中對萬惡「金權」的揶揄、對喪失秩序的世界的描述、對(稻草人博士 兼任的)暴民裁判官的挖苦,也足夠讓人留下印象與反思空間。

筆者一向最怕科幻電影把劇情去得太盡,比如:像戲中的「城市封鎖」與「核子爆發」,而在事後一切又彷彿「不外如是」等,都會讓人覺得「很兒嬉」和「太誇張」。

電影的意外賣點,自然是它於美國首映禮上的瘋狂槍擊慘案。但願這祇是千億萬分之一機會所締造成的「偶然」,而並非如傳說中,是《蝙蝠俠》黑影所種下的魔咒。也願無辜死難者得到安息。

預告片:


********************************

《蝙蝠俠》三部曲,值得讓人進一步思考的哲理問題,仍有不少。包括:1) 「面具」背後,是真身還是幻象?2) 戴「面具」的目的,是不想炫耀,還是想「保護身邊的人」?3)邪惡和罪案,是否可以有真正終止的一日?4) 正義、邪惡、復仇三者之間,是否擁有共同的「灰色地帶」?5) 恐懼,是否真的能夠被征服? 等等。

此外,筆者也特別喜歡這電影系列中的幾句說話:
1.      跌過,就可以站得更好;
2.      要真正克服「恐懼」,就要主動向「恐懼」出擊;
3.      要避開「恐懼」,唯有變成「恐懼」(本身)
4.      要真正向「恐懼」挑戰,就不要用「安全裝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