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2月24日星期一

哪吒2 (電影)

「融通陶汰」四個字,很適合用來形容《哪吒2》這齣動畫傑作的綜合成果。

從電影的推廣、宣傳策略看,它吸收了 很多之前成功電影的經驗。

從角色形象設定看,大家亦不難發現它有很多《功夫熊貓》及荷里活多年來成功動畫角色的影子。

從故事橋段及細節安排上看,它先用最普及的中國神話傳說做後盾,然後再用港式電影手法、符號和橋段去舖陳,亦已經絲亳沒有爭議。(當中的精、氣、元、神、符、咒、靈珠、魔丸等概念,中國人固然耳熟能詳,但外國朋友可能祇可以「估估下」。)

從文化消融角度,它融合了中、港、美、日的動漫電影美學與習慣。特別是:大奸角及一眾反派角色的思考佈局和行為模式。

但正如當年李安獲奧斯卡奬時所說:「我是抄的,不過抄得唔似!」的確,「抄得唔似」才是創意的起點,有哪個書法大師不曾臨摹前人的作品,然後才自成一格?「學我者生,似我者死」的道理,難道還須多加解釋?

電影感異常強烈,不在電影院內看,感覺應該會有很不一樣。而電影後續,應該是就是「封神之戰」。

不過,最值得欣賞的,還是電影中多番出現的(民族衛生)自嘲和「幽默感」。而擊敗「假仁假義的魔頭」,應該是時下中國人的共同願望。

神魔仙妖之間的距離,一向都似遠還近。而上一輩放開懷抱,拋開自己對世事的「成見」,讓新一代選擇自己想走的路,也值得大家思考。

被天庭收編,是傳統哪吒的「結局」,祇盼望(若有)下次,哪吒還年輕,有自己的自由。

有缺點嗎?有,而且大量。祇說幾個值得改進的地方。萬人空巷的畫面,既有點過份,亦不討好,容易引起「視覺疲勞」。再縮短些,應該更好。其次,畫風造型,並未完全一致。雖效果仍不算突兀,但長線來說,值得認真檢討。

不過,總體表現,絕對瑕不掩瑜。支持大家購票入場觀看!

 

2025年2月6日星期四

《黃昏時分 牽起手》(日劇, 2023)

飲日劇奶水長大的香港人,永遠不會嫌棄當中:「俊男/美女+命運+愛情+誤會+ 理想+ 奮鬥 = 完美結局」的公式。也永不會對日劇的戀愛符號(像:男主角孭著女主角走路、在天橋上狂奔及大聲表白等)感到厭倦。

最重要的,或許是 內裡的精緻,沒有刻意的拖長。十集,就完整地向觀眾訴說了一個賞心悅目的故事。

起首男女主角「聽著同一首歌,然後掉換了耳機」偶遇的一幕,令人神往,是神來之筆,個人認為超越過往所有同類的定格。

沒有天生的壞人,祇有「情不得已」和心地善良 的初衷。

角色性格設定,非常重要。直率及大情大性 的女主角,配以一個溫柔善良內向的男主角,觀眾向來都受落。

而編劇編寫男女愛情戀曲時,是否恰到好處,其實是關鍵。女主角被意中人悔婚、落魄街頭,然後碰上懷才未遇的音樂家,再巧合地住在同一屋簷下 的橋段,觀眾應該絲毫不感到陌生。

而愛慕男女主角、肯讓愛並且會鼓勵主角「尋找幸福」的配角,更是日劇的戀愛宇宙的必備條件。

初次拍劇的女主角廣瀨鈴不單止漂亮而且極具氣質;而男主角永瀨廉則保存了螢光幕上日式的英俊。

就這樣情路彎彎遇上理想命運進行曲,造就了一齣齣永恆不滅的好戲。

日劇萬歲!

2025年2月5日星期三

華麗的復仇 (日劇)

基度山恩仇記,是復仇文藝作品的極緻,也是影響後世此類型作品的經典。港劇於70 年代,已有《大報復》,而日劇於幾年前,亦有《華麗的復仇》。

復仇,似是基本人性,卻又遠遠不止於此。中國古人 早已有復仇的意識,最經典的故事莫如「臥薪嘗膽」及戰國時的國家以「問罪(復仇)」之名 去征伐他國。由於可見,復仇的觀念源遠流長。

然後,一般 著名的復仇故事,均不以直線 擊殺仇人為手段。而總是以迂迴曲折的方法,以摧毀仇敵身心 及予以凌辱折磨為快。特別是「以彼之道,還施彼身」的方法,更是快中之快。

復仇,當然要有對象及自身擁有資源 才可。一如面對不公平及非人化的制度,奈之也何?而「一窮二白,手停口停」的人,亦理應沒有甚麼資格和時間去討回公道。

《基度山思仇記》的奇遇,在於主角在監獄時能遇上異人。令他在成功逃脫後,能坐享鉅額資源。可以用之以復仇之餘,也能報恩。

但人性之複雜,卻在弄不清幸福。一如著名的「幸福的悖論」,一個人在自己以為「理應感到幸福」的階段位置時,其實並不如自己想像的「快樂」。而由此,當主角在「大仇得報」時的古怪情緒與落寞,相信亦非正常人能體會。

也許,復仇的確暢快,也有其絕對的道德價值!但既然過往的時光已經無法再現,那復仇的人是否該把人生聚焦向前行才更實際?

 

2025年2月3日星期一

說笑之人 (DVD)

 

看《說笑之人》,覺得香港仍有不少很努力的電影人材。編、導、演,都儘顯功底和才華。

老氣骨 的點滴功架,大家都覺得 理所當然。但年輕演員的舉重若輕,則見證了 又一批演藝人 日漸成熟。

父子情、理想與現實、說笑之難、友誼與曖昧、弱勢人士所面對的處境 等等的複雜議題,在電影中都呈現了 相關電影編導人員的一些看法。

難得是劇情流𣈱、推進節奏合適。雖然從倒敍法中早知道結果,卻又沒有矯情和催淚的陋習,貫徹了「說笑之人」的主旨。

尋妻、尋母一段,「情理之中,意料之外」,特別精彩。最精彩的,當然是其中 竟有兒子著父親去召妓一幕,很有灰諧、幽默、笑中帶淚的情趣。

女主角突然問男主角一句:「你喜歡孩子嗎?」本來大可順藤摸瓜,但下一句:「我想搞小朋友的棟篤笑!」卻又力保不失,進可攻、退可守。

主角,都討好,無俗無染。劇情,動人,卻不讓人感到沉重。

祇要香港仍有這批電影人,香港電影就仍然有希望。

 

宛如阿修羅 (Netflix, 2025)

既然是神級劇目重拍,又找來重量級演員來演,而且更放在Netflix 平台,當然會令人期待

是次,沒有像近年很多重拍電影或劇集般,把背景時代拉近。反而,仍然把故事保留在上一世紀的70年代末。(昭和54年,公元1979年。)也許,亦祇有那個特定的文化時空,故事的一切才可以順理成章,而且合情合理。

日本人對儀式感的重視和對性的坦蕩蕩,不是其他民族所能比擬。加上原著(向田邦子)及編劇/導演(是枝裕和)把此劇定位為處境喜劇,場面處理「熱鬧而不胡鬧」,「實在而不刻板」,「有多角度而無一言堂」,「對白豐富而無說教」,實在是不可多得。

繼承舊作或原著精神,找來的演員,都恰如其份。大姊宮澤里惠,意想不到的好。二姊尾野真千子、三姊蒼井優,都是公認演技精湛的人。筆者最喜歡的,當然是四妹廣瀬鈴的一顰一笑,她隨著自身的成熟,實在變得愈加迷人。母親由前女神松板慶子客串,難能可貴。而四姊妹間的交流互動,則展現出她們的默契與所下的苦功。

女人及姊妹間的感情與鬥爭,從來複雜。既互相扶持、互助互愛,又勾心鬥角、互爭長短。「宛如阿修羅」,就是描述她們就像古印度傳說中的這類神明,「力氣無窮而且要與天比高」。男人在她們身旁,還是少出聲為妙。

劇集展現了到上世紀末仍在日本盛行的社會結構與文化價值。男主外,女主內。每個人都被賦予特定的角色與怎樣演繹模式的餐單。婚內性與外遇,有不成文規矩。就連寡婦與長者,都有指定的形象參照。儀式感,更是不可或缺。造就了那個日本崛起的年代。

兩位男主角,也是亮點。父親國村隼,應該不用介紹。但二姊夫本本雅弘,卻也非常搶眼。

由此可見,除了新點子,像這齣找合適演員去翻拍及重新演繹經典,也應該是串流平台的好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