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8月8日星期五

蝙蝠俠:黑夜之神 (電影)

在歷來美國的電影觀眾意見調查之中,蝙蝠俠從未跌出過「永恆銀幕英雄榜」的三甲位置。而蝙蝠俠的全身被複蓋的造型、深沉與勇於對抗邪惡的性格、普通人與億萬富豪的身份,也令很多城市人產生了莫名的「身份認同」與投射。儘管在上集與今次的蝙蝠俠故事中,主角都已經不是以往的「翩翩君子」,而是一個連普通市民也未必認同的「以暴易暴」式份子;但劇情仍處處為他開脫,以貫徹他悲劇英雄的宿命。對香港觀眾而言,《黑夜之神》的吸引地方,可以是因為「蝙蝠俠」這個品牌、可以是因為它在香港取景、可以是因為這齣電影的特技、甚至可以是因為陳冠希。而又適逢戲中的反派男主角小丑希夫烈達離奇暴斃、正主角蝙蝠俠基斯頓波爾犯家庭糾紛官非、資深演員摩根費曼撞車,免費宣傳也就大量供應。整齣電影的節奏與音效,都令人感到有壓逼感。幕幕變態、廝殺與混亂,成功地虛擬了一個「罪惡之城」。而刻意造作的「蝙蝠」聲與及令電影觀眾幾乎沒法定神看清的「蝙蝠」戰衣,都能產生預期的黑色效果。更深刻的印象,則來自「小丑」的狂妄與瘋癲,與及「雙面人」在性格與行為上的轉變。而最後一幕兩艘船間的「人性博弈」,也能替電影整體的「複雜人性面貌」,締造出黑白反差的辯證。

0 則留言:

發佈留言

訂閱 發佈留言 [Atom]

<< 首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