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齣好的電影,看後總能給觀眾一份縈繞的感覺;而一齣有深度的電影,則能令影評人感到力有不逮。《
黑天鵝》不像那些彷彿有深度的「史詩式」電影。當中既沒有故弄玄虛的「偉大敘事鏡頭」,亦沒有甚麼對「生死、歷史及文化問題」的高談闊論。有的,祇是提出了幾個有關於「人性幽暗」、「自我認知」及「藝術超越」的問號。
電影裡的心理符號,令人目炫,像:白天鵝、黑天鵝、鏡子及「小公主」的稱謂等,每個都可獨立成章。
娜塔莉波曼的演出,固然十二分精彩,但整齣電影的佈局,也不得不讓人佩服。電影故事先設定於一個「問題家庭」,於芭蕾舞事業中途停輟的母親,從一開始就跟主角妮娜處於一種表面和諧但內裡緊張的關係裡。然後是「沒有父親」的妮娜對男主角劇團導演湯馬士(
雲遜卡素飾演)的傾慕與幻想,帶出她內心的不安、局促及「性抑壓」。再繼而是妮娜在劇團內的競爭對手莉莉(
美娜古妮絲飾演)的出現,激起她對自己能力與藝術發揮的問題,作認真的檢視。最後是妮娜從「性壓抑」裡釋放,消滅及轉化了自己的「心魔」,變成了真正的「黑天鵝」,在舞蹈藝術上達致並感受到「完美」……。
幾幕小節的安排,都能令觀眾留下印象,像:妮娜用手指抓傷自己的背部、往台柱的私人化妝間去偷竊、用力撕掉自己指甲附近的皮膚、把自己房內的布偶拿去垃圾槽,與及在臨近尾聲時,妮娜在自己的化妝間內用玻璃碎片刺傷自己等。而劇中的《新天鵝湖》故事,即:在原《
天鵝湖》故事的結尾上進行改動,令黑天鵝成功誘惑王子,而讓白天鵝跳崖死去的橋段,也在電影故事上給予和應和配合,讓妮娜感到自己的主角位置即將被「替代品」(後補)所奪去。
至於在主角妮娜的藝術高潮中將電影結束,則是導演
戴倫阿羅諾夫斯基另一個讓人意外卻值得一讚的安排。整體非常精彩,可以一看、再看。
預告片:
http://www.youtube.com/watch?v=uYx-pZUcwOw標籤: 黑天鵝、娜塔莉波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