蝙蝠俠:夜神起義 (電影)
說坦白,要看懂這齣《蝙蝠俠:夜神起義》,要比預期中困難。以不同層次的要求而言,包括:對人性恐懼、軟弱與幽暗面,要有一定的經歷;對美國漫畫背後的文化邏輯,要有不錯的認知;對《蝙蝠俠》漫畫本身,要有充分的暸解;與及對由基斯杜化路蘭執導,由基斯頓比爾擔正,從2005年《蝙蝠俠:俠影之謎》算起,經2008年《蝙蝠俠:黑夜之神》,再到今次的三部曲故事,要瞭如指掌。
而在這次出現的「前後伏線」與「象徵符號」,也不少。最明顯不過的,自然是由第一部曲起,已出現過的枯井、蝙蝠與「忍者大師 / 影武者集團」。悉心商業考慮的配角,如:「貓女」(安妮夏菲維 飾)與(日後的)「羅賓」(祖瑟哥頓利維 飾),都能發揮效用。而《蝙蝠俠》每集的招牌新式武器:今集的高速穩定的新「電單車」和陸空兩用無敵「戰機」,亦讓人醒神。
在一百六十分鐘的電影播放時間裡,前段節奏較慢,中段起則逐漸緊湊。而儘管結局一如所料,蝙蝠俠最終戰勝邪惡,高譚市(葛咸城)回復平靜。然而,電影途中對萬惡「金權」的揶揄、對喪失秩序的世界的描述、對(稻草人博士 兼任的)暴民裁判官的挖苦,也足夠讓人留下印象與反思空間。
筆者一向最怕科幻電影把劇情去得太盡,比如:像戲中的「城市封鎖」與「核子爆發」,而在事後一切又彷彿「不外如是」等,都會讓人覺得「很兒嬉」和「太誇張」。
電影的意外賣點,自然是它於美國首映禮上的瘋狂槍擊慘案。但願這祇是千億萬分之一機會所締造成的「偶然」,而並非如傳說中,是《蝙蝠俠》黑影所種下的魔咒。也願無辜死難者得到安息。
預告片:
********************************
《蝙蝠俠》三部曲,值得讓人進一步思考的哲理問題,仍有不少。包括:1) 「面具」背後,是真身還是幻象?2) 戴「面具」的目的,是不想炫耀,還是想「保護身邊的人」?3)邪惡和罪案,是否可以有真正終止的一日?4) 正義、邪惡、復仇三者之間,是否擁有共同的「灰色地帶」?5) 恐懼,是否真的能夠被征服? 等等。
此外,筆者也特別喜歡這電影系列中的幾句說話:
1. 跌過,就可以站得更好;
2. 要真正克服「恐懼」,就要主動向「恐懼」出擊;
3. 要避開「恐懼」,唯有變成「恐懼」(本身);
4. 要真正向「恐懼」挑戰,就不要用「安全裝備」!
0 則留言:
發佈留言
訂閱 發佈留言 [Atom]
<< 首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