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月8日星期二

孤星淚(Les Misérables) 〔電影〕

能寫出曠世鉅著的人,通常都是天才與瘋子的混合體。而嘗試把神級經典以另一個模式展現出來的人,則需要有過人的魄力。《孤星淚》由文學轉換成音樂劇,再改編成音樂電影,今次應該是最接近完美的一次。以文學鉅著而論,就算不是「絕後」,也肯定是「空前」。

故事發生在19世紀,正值風雨飄搖時期的法國。窮苦農民Jean (曉治積曼 )因偷麵包而入獄。其後獲假釋,卻又違反了簽守行為的規定。於是展開了長達二十年的隱姓埋名生活,並受到深信法律是公正的警官Javert(羅素高爾 )不斷地追捕。期間,他遇上苦命女工Fantine(安妮夏菲維 ),因遭男友拋棄,要獨力撫養女兒Cosette,被迫出賣頭髮、牙齒和身體,最後更積勞成疾離世。Jean決定收養Cosette。多年後,Cosette(雅曼達施菲 飾)長大,與一富家青年Marius(埃迪雷德梅尼 )碰面後墮入情網,卻遇上當時巴黎的青年學生運動。充滿理想的革命火焰迅速蔓延……。

導演的驚人膽量與意志,透過鏡頭展現了原著的精彩,而且場景調度、鏡頭變化、象徵與符號等的運用,更能把音樂舞台上不能充分表達的東西展現出來。像:演員邊演邊唱、七情上面的特寫。又像:第一場在怒海旁囚徒勞動的描述。又喻如:警官Javert多次在樓角及建築物邊緣踱步所帶出的象徵意義等等。

視覺特技,精巧細密,實而不華,恰到好處。但更難得的,是一眾明星級的演員,均勇於嘗試與配合。

《孤星淚》(Les Misérables),原意是「悲慘世界」。故無論於原著、音樂劇或電影版裡也好,當中所出現的人物,均無一個是真正的「壞人」。而「壞」的,也許祇是時代與制度。而幾乎劇中所有的衝突,都源於角色與觀念。經歷大時代的黑暗與清洗,有人會失掉自己,並忘卻了自己的善良。亦有人會忠於職守,把自己困於那些過時的觀念內。當然,更多人會「一次又一次地」出賣自己,把整個人淘空,又或是變得「唯利是圖」、做盡一些「偷呃拐騙」的勾當。而滿腦子熱血的青年,則會選擇用激情與熱血去燃燒自己,祈望能燃亮自己,也照亮他人。

要細細品嚐的課題,數之不盡。由原罪、法律的公正性、社會制度的合理性、懲罰的目的與作用、宗教精神、人性善惡、個人身份與角色、男女愛情與慾望、承諾與信守、行善的目的,到青春與激情、貪婪與腐朽、理性與革命等。

說坦白,兩小時三十八分鐘的電影時間,並不是所有人都能充分享受,但能熬過最艱難的「膚淺」抗拒時刻,也就是通過所謂的「排毒期」,觀眾就自然能體會當中的深刻與偉大!

預告片:
http://www.youtube.com/watch?v=H6i_u2WmcsQ

相關評論:
http://www.glocal.org.hk/articles/8305

音樂劇廿五週年版 -
http://www.youtube.com/watch?v=Iz13cWUokOs

Do you hear the people sing?

0 則留言:

發佈留言

訂閱 發佈留言 [Atom]

<< 首頁